一丝不苟的精品意识
杏花楼月饼,色泽晶亮,筋突形美,纹饰清晰,种类齐备;甘香润滑,咸甜适中,吃口软糯,欲忘无法。就是凭这种上乘的质量,赢取了市场,赢取了声誉。
杏花楼月饼的上乘质量,源自严格的制作工艺,其配料、馅心、成形、色泽、饼皮、甜度、口感、焙制等16道工序,道道严格把关。原材料产地皆有确定规定:新疆杏仁、广东橄榄、云南桃仁、姑苏玫瑰、马来西亚或海南的椰丝、山东花生油、南通大红袍赤豆……;糕粉需二次过筛,就连肉膘的选取亦有严格要求:有筋的不要,带皮的不要,沾瘦肉的不要,颜色泛黄不要,乳部肉不要。
在制作过程当中,要求按方配料,不偷减不代替。如莲蓉为一色莲子肉,绝不羴入山芋泥之类以次充好;饼皮必需手工搓拌;炒豆沙一定要黝黑光亮,细而不粘。烘焙时,先喷纯水,略烤半晌,取出后涂抹蛋黄液,再焙烤10~20分钟才能出炉。
最终检查尤为严格,外皮不但滑,图案不清晰,裂痕、露馅,一律不要,保障上柜月饼,形、色、味只只上乘。
一丝不苟的精品意识,基于经营者勇为人先的经营思想。
杏花楼草创于1851年(咸丰元年),由一个叫胜仔的广东人闯荡上海滩,在虹口开了一家经营甜品和粥的夜宵店,后来发展成兼营粤式茶食、欧美大菜的生昌番菜号。1883年(光绪九年)八月底迁到了这条则化娱乐最为集中的四马路(福州路)上,改名“杏花楼”,并于九月头四日(10月4日)正式开张。
杏花楼自迁福州路后,始终颇负盛名。改名昔时,黄式权将杏花楼与一品香等并列,记入了他的《淞南梦影录》。1890年,有位名叫刘梦音的湖南湘村夫,来沪游寓了三个月,曾为杏花楼写下一首诗,诗云:
楼上歌乐著意催,
酒人魂梦恋阳台;
杏花春雨江南路,
报道先生去又来。
诗后小注中曰:“杏花楼酒馆在四马路中,用具弹唱,楚楚可人”,设施相当雅致,还有女乐助兴。由于当时值格高价位,对杏花楼的经营出现了负面影响,1927年,主厨李金海被推举主掌店政。李氏极有经营脑筋,且有勇为人先的灵魂,凡事都力求比别人更OK。月饼就是他掌管店政时的一大业绩。1928年。那时占有上海广式月饼市场的大户为冠生园、陶陶居与锦芳饼家。李氏约请妙手,将三家月饼购来,仔细研究,制作了一批月饼,一边在酒楼中赠予给老顾客,听取意见,以知晓上海人的口味;一边在北四川省路(今四川省北路)陶陶居对面租门面,进行竞争性试销,结果以惨败而了结。失败是成功之母。通过第一年的市场摸索,李氏便在色泽、外观、内馅等内外质量上大力改良,居然第二年便压服了陶陶居。几年后,杏花楼月饼就有“海上第一饼”之称了。
针对海侨民胞多闽广人,李氏又开辟了月饼邮寄业务。于是,每至中秋前一二个月,来改过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美国等地的订购电报纷至。李氏以勇为人先的灵魂成为沪上商海成功的弄潮儿,创造了杏花楼的品牌。
与时代一起进步的发展概念
1950年全市烟糖行业实施原材料、价格、规格“三统一”,但杏花楼没有被“统”掉。公私合营后强调“普遍化”,杏花楼也没有被“化”掉。尤其在史无前例的破“文化大革命旧”中,著名月份牌画家杭樨英的那幅“嫦娥奔月”图和一批印模,被作为“四旧”毁掉了,但月饼配方却由一位老职工偷偷藏起来了,这才使这支民间手工武艺之奇葩不至夭亡。
改革开放今后,杏花楼等特色名店走上了发展快车道。1983年,豆沙、椰蓉、莲蓉、百果四个品钟得到国家商业部优质产品金奖。至2001年,杏花楼先后取得了11项国家的、20项市级的奖项和声誉。2006年又得到“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等声誉。
除邮寄外,杏花楼月饼陆续在南通,太仓、海门等地开设连锁店。1999年起,更进一步扩展至美国、日本、新加坡、欧洲和澳大利亚。
在市场逐渐增大条件下,杏花楼本身也在与时代一起进步。除两度改造、攀升总店楼宇外,先后在浦东金桥、闵行浦东营造新厂,引进国外先进机械,在保障手工制饼武艺前提下,大力增强机械化程度。
为让中华老字号更OK地走出中国的大门,适应饮食潮流,杏花楼在月饼的配方中减轻了肉膘用量,减小了甜度,并运用脱氧剂包装技术,使月饼保鲜期从10天增强到45天。
杏花楼月饼的制作武艺,是小饼制成大生意的基础,为杏花楼的传家宝。1997年7月9日,由国家特级技师陈明信收拾而成的109份杏花楼月饼配方和工艺资料,慎重入藏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保险柜中。2008年,杏花楼广式月饼手工制作武艺被宣布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进一步受到防护和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