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的起源
时间:2015-11-07 09:40:35
导读:

 

         春节贴春联是我国普遍流传迄今的一个传统文化习俗。每当春节到临,家家户户在厅堂房门上贴一副红彤彤的书写着各式各样祥瑞语言的春联,顿觉满目生辉,春风得意,装点着节日气氛,凝聚着百口人对幸福明年的无期限望。 

       春联,起基于桃符。桃符是我国古代挂在门框上的,画或刻有避邪图形或笔迹的两块桃木板。据《后汉书·礼节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桃符早在秦汉早先就产生了,当时我国民间每逢过年,就有在大门的左右吊挂画着或刻着降鬼大仙“神荼”、“郁垒”桃符的习俗。那么为何桃木能避灾驱邪呢?根据我国古代神话    《山海经》的记载,太古时代有座山是个鬼的世界,叫黄泉。在这个黄泉门口,有棵大桃树,树冠能遮盖三千里,在树上生活着一只金鸡,负责每一天的报晓。每当清早金鸡啼叫之际,夜晚出去浪荡的幽灵就必需赶回黄泉。在黄泉的大门两侧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若是幽灵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将它们抓住,用绳索捆起来,送去喂虎,因此任何的幽灵都害怕神荼、郁垒。这样在民间就流传开用降鬼大仙神荼、郁垒和桃木驱邪、避灾的民俗。人们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或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挂在自家门口,用以避邪防害。这种桃木板就被称做“桃符”。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要到明朝初年了。清代学者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大年节前传旨“公卿士庶之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昔时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大年节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大年节前他发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月朔的清晨,朱元璋微服巡查,挨家挨户查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比较高兴,赞不绝口,并且还趁兴亲笔题联,一赐大官陶安:“国朝盘算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一赐某老百姓屠户:“双手劈开存亡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今后春联就在广大的农村和城镇普遍风靡起来,春节张贴春联,代替了过去挂桃符的习俗。在中国春联发展史上,无法不说是朱元璋这个封建皇帝的一大贡献。且看春联皇帝朱元璋歌颂金陵秦淮河之美的一副春联:“佳山佳水,佳月佳风,千秋佳地;痴声痴色,痴情痴梦,几辈痴人。”意指南京之美。 

上一篇:传统节日—春节
下一篇:最早的对联